合肥信息学院网讯(新闻中心 任治春)11月12日下午,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世杰通过云方式参加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管理分会2022年度学术年会,主持分论坛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治理体系改革”,并总结汇报了分论坛二分享交流情况。
分会常务理事、安徽艺术学院副院长柳友荣教授作了题为“区域型高等教育的生存与发展”的报告。报告围绕区域型高等教育的“合法性”和“区域型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路径”两个方面作了阐述。报告结合美国、英国、澳大利亚、韩国以及安徽“行知联盟”、“长三角应用型大学联盟”等国内外区域高等教育案例,从理论逻辑层面和实践逻辑层面分析了区域型高等教育的“合法性”。从大学必须走出“文化滞后”陷阱,与政府、社会三方关系更具建设性,大学的“区域意识”是区域高等教育产生的前提,差异性(协同性》是区域高等教育的生命力,区域高等教育的存续必须依靠一个权威性、自律性的中介组织,软实力区域高等教育发展的关键要素等五个方面提出了区域型高等教育存在与发展路径。
分会常务理事、常熟理工学院原校长江作军教授作了题为“以服务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推动一流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以常熟理工学院的探索和实践为例”的报告。报告在阐述高等教育的初心使命、基本职能以及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文件精神的基础上,以常熟理工学院为具体案例,分析了常熟理工学院的办学定位与人才培养理念,从实施“校地互动”的融合发展战略、优化“面向区域”的学科专业布局、加强“双师双能”的师资队伍建设、探索“产教融合”的产业学院路径四个方面阐述了该院在办好一流应用型教育、培养一流应用型人才方面的探索与实践以及进展与成效。
分会理事、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哈巍副教授作了题为“高校新建校区与地区专利创新”的报告。报告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重要论述出发,以知识溢出理论为理论基础,对大量数据样本进行分析,对研究假设进行论证,从省市区县层次阐释了高校新建校区这一人为干预手段对地区创新发展的影响机制,提出了应处理好高校与地区创新发展的协同关系的建议。
分会理事单位、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刘凡丰研究员作了题为“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发展逻辑”的报告。报告从高校—地方研究院的基本概况,研究院的三个发展阶段,研究院是实践“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的试验基地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报告从概念、布局及数量、在区域创新体系中的角色、现实角色及困难、研究院生存的现实逻辑等方面分析了高校—地方研究院的现状;并从组织运行设计、体制设计以及进一步探索产学研深度融合的体制机制、探索科教融合的体制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华南理工大学旅游管理系李沐纯教授作了题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国际经验与比较优势”的报告。报告围绕“世界三大湾高等教育集群发展”“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发展的比较优势”“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路径”三个方面进行阐述。报告基于多元主体视角,通过分析世界三大湾区(纽约湾区、旧金山湾区、日本东京湾区)高等教育集群发展模式,借鉴其发展成功经验,介绍了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具有政府政策、历史文化、人才资源、科创基础以及教学创新等优势,从“加强顶层设计,打造有为政府”“利用好市场调节机制、竞争机制与利益分配机制”“完善制度法规,强化高校联盟组织形式”“善制度法规,强化高校联盟组织形式”四个方面,提出粤港澳大湾区高等教育融合发展的路径。
分会副理事长,合肥信息技术职业学院党委书记、院长王世杰作了题为“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改革”的报告。报告围绕“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和“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变革路径”两个方面作了交流。从多元治理主体之间联系不足、角色定位不明、权责关系不清提出了当前我国职业院校治理体系存在的问题;从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提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高职院校治理体系变革路径,即宏观架构:“政—行—企—校—社—研”多元主体协同,中观架构:校企合作,组建高职教育集团,微观架构:完善现代职业学校制度。
几位专家的报告既有战略高度、实践厚度、理论深度,更有教育的温度。报告聚焦会议主题,创新研究方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既有国际视野,也有本土实践,从多维视角提出了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治理体系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对推进高校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和国家教育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图:钱朝勇;总编:张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