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菜单
首页 -> 学院要闻 -> 王世杰在2021年度职称评审会上的致辞

王世杰在2021年度职称评审会上的致辞

撰稿:院办  审核:任治春  时间:2021/12/6 12:07:09  点击数:21365   【 字号:

尊敬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

大家好!

今天,非常荣幸请到这么多高水平的领导专家学者出席我院职称评审会。在此,我谨代表学院董事会、党委和行政,向百忙之中拨冗莅临指导的各位领导专家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根据上级文件精神,我院成立职称评审工作学科评审组。理科评审组组长由张良震教授兼任,主要牵头负责包含计算机、电子、土木工程、数学等专业大类。文科评审组组长由钟玉海教授兼任,主要牵头负责包含管理学、美术、外语等专业大类。

今天,拜请各位专家,对照省厅和我院相关文件要求,按照评审程序,先在评审组内认真审阅申报材料、组织讨论、逐一评议;然后理科评审组、文科评审组组长向评审委员会汇报本组评议结果;再请各位评委分别对申报人员的基本条件、科研成果及业绩等进行审议、投票表决,并对评审结果签字确认。

下面,我简要谈一点个人的心得体会,错误和不妥之处,还请各位大领导大专家大学者批评指正。

一、泼“水”不泼“孩”,破“唯”不破“五”

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破五唯”破的是“唯”,而不是完全抛弃将分数、论文等作为个人和组织评价的一个指标。以我理解,“破五唯”的时候,不能“倒洗澡水连孩子也倒掉”。“破五唯”的目的是扬长避短,让用人标准更加多元、更加灵活,人才选拔机制更加科学、更加合理。

在“破五唯”的背景下,我觉得,既要准确全面把握其内涵和外延,也要思考“破”立什么。不能人云亦云,随大溜,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将学术界多年来探索形成的评价机制“全盘否定”。实际上,五个方面的确可以体现出一个人的学术实力、影响力与潜力。能够在顶级学术期刊或者会议上发表文章,仍旧是科研人员学术能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克服“五唯”等倾向,不拘一格选人才。规范学术论文指标的使用,论文发表数量和引用情况、期刊影响因子等仅作为评价参考,不以SCI、SSCI等论文相关指标作为前置条件和判断的直接依据。不规定获得科研项目的数量和经费规模等条件。不将出国学习经历作为限制性条件。不将人才称号作为职称评定的限制性条件等。

二、用好“放”的机遇,做好“收”的准备

2021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面对“五唯”倾向严重、人才“帽子”满天飞、急功近利等不良风气,早在2016年11月1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二十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深化职称制度改革的意见》。

2017年7月,省教育厅、省人社厅下发《安徽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权下放工作实施方案(试行)》,从2017年开始,将教师系列(包括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和实验系列(高级实验师、实验师、助理实验师、实验员)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权工作,全部下放至各高校,由学校自主评审。

2020年12月31日,人社部、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破除“唯”的束缚,用好“放”的机遇,为切实做好我院职称评审工作,我院成立了职称评审领导小组,成立了职称评审工作学科评审组,加强对职称评审工作的统筹领导。创新评价机制,探索开展分类评价。结合学院办学特点和办学类型,针对不同类型、不同层次教师,充分考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工程科技等不同学科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等不同研究类型,通用专业、特殊专业等不同专业门类,按照教学型、教学科研型、科研型,建立科学合理的分类分层评价标准。

破“唯”之后,职称评审会不会受到各种人为因素的干扰,产生新的问题呢?我个人认为,这是无法绝对避免的。一旦新的“乱”象多了,国家必定重新收紧职称评审权。所以,我们也要做好“收”的准备。

三、劳模在评职称时应加分,评劳模评职称不等同

今年,我省全面深化职称制度改革,进一步发挥人才评价指挥棒作用,最大限度地释放人才的创新动力和创造活力。

我们学院有好几位劳模。在晋级、晋职、评职称时,同等条件下,劳模应加分,应当优先。但评劳模与评职称不是一回事,评判标准和要求是不一样的。

我们要把贡献率作为人才评价的重要标准,克服人才评价中“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问题,突出品德、能力和业绩,注重考察各类人才的专业性、创新性以及创新成果、实际贡献等,树立正确的人才评价使用导向。

四、积极鼓励看潜力,宽容不足有底线

世杰教育办学27年,培养技能人才过十万。信息学院办学12年,弦歌不辍,薪火相传,辛勤耕耘,桃李芬芳,励精图治,春华秋实。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不能与在座各位专家学者所在的高校相比,师资力量更是差距明显。所以,恳请各位领导专家,对于申报人的申报条件和相关材料,看现在的实力,更要看未来的潜力;既严格要求、坚守底线,又积极鼓励、包容不足。

再次向各位专家学者领导的积极鼓励、大力支持、高水平指导和包容海涵表示衷心的感谢!

谢谢大家!拜托大家!

相关链接:
王世杰:突出“职业面向”,重在搭建厚实的课程体系《光明日报》刊发
王世杰:人工智能实训平台赋能产教深度融合《中国教育报》刊发
王世杰在2023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王世杰在斯坦福大学作博士后研究报告
王世杰在2023年“五四”表彰会议上的讲话
王世杰在党校第十四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摘要
王世杰在三届三次“两代会”上的工作报告
王世杰2023年新年贺词
王世杰: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 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刊发
王世杰在2022年新入职教师岗前培训班结业典礼上的讲话
王世杰在2022级新生开学典礼暨军训汇报表演上的讲话
王世杰:学习小平同志 做好教师的“后勤部长” 解决教师的急难愁盼
王世杰在二届五次党代会上作党委工作报告
王世杰在2022届毕业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王世杰在第十三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
上一篇: 安徽省教育厅官网:合肥信息学院成功入选安徽省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单位
下一篇: 安徽省共青团和学生会组织改革情况分类评估调研工作组莅临合肥信息学院指导
打印本页〗〖关闭本页